5月12日,乘坐滴滴顺风车的空姐遇害
8月26日,乘坐滴滴顺风车的20岁小女孩被奸杀
三个月之间滴滴除了发了几份声明,在产品上加了个很多人到今天还不知道的「紧急求助」功能,关于顺风车乘客的安全,好像还没做出什么实质性的整改。
至于这个「紧急求助」功能,也有乘客反应,使用之后只是接到客服的电话,或者像这次事件中一样,给司机打了个电话(客观上通风报信,甚至把司机逼上了绝路)……
如果一个电话就能把乘客面临的可能失去生命的风险化险为夷,那也未免太异想天开了。
01 “受害者有罪”论当止
这次事件曝光之后,居然还有人在说「让女孩子坐车的时候不要深夜出门」,「不要穿暴露的衣服」,「苍蝇不叮无缝的蛋」云云,真是让人气不打一处来。更有甚者,还要让女孩子去学习女子防身术……
拜托,又不是女孩子犯了错,受害者以及受害者的家属为什么还要再遭受这种类似「荡妇羞辱」的二次伤害呢?
微博上还有一位叫@任易大叔的黄V,为了蹭热度居然写了一篇《滴滴1500人客服团队全部外包给和君纵达 都是月薪3000聘请的临时工!》 。指责「就是这些月薪3000的中专生,左右着你的安全」。
脑洞也算是清奇了,不过这个锅还真是不该「临时工」背——
一线客服有一线客服的权限和工作内容,写好的FAQ话术足够应付了,外包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。对整个社会来说,这也解决了不少就业问题,是资源的合理分配。
你不拿滴滴公司的应急响应流程说事,死盯着人家客服的学位和薪水,不是蠢就是坏。
再说了,学位只能过滤学渣,也过滤不了人渣,高铁博士「霸坐哥」就是例子。
还有人说「一直想不通,为什么私家车拉人收钱就是黑车,注册了一下滴滴,就是营运性车辆」。
其实这最大的区别本来应该是监管,但是滴滴在上一次出事之后也没受到什么伤筋动骨的惩罚,所以也别指望了。
至于滴滴车主群里那些不堪入目的聊天内容和戾气,实际上是「社会底层」的日常和真相。
滴滴产品经理做顺风车搞社交的初衷和「相亲风」的海报,是对目标用户的严重错判,对风险的严重低估。
和菜头昨天的一篇文章,给「滴滴顺风车」这个产品定了个性——
对乘客来说,购买的服务是一次出行;但是对车主来说,与乘客的社交也是他们享受到的服务,是产品的一部分。
在这种产品逻辑下出现「给乘客打分」「贴美女标签」这种脑残功能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02 一些建议
房租、物价等各种生活成本水涨船高,让不得不坐滴滴的单身女性(甚至男性)学会十八般武艺,或者随身携带管制刀具始终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严格审核车主信息、人车相符,这是本来就应该做到的。至于犯罪记录审查和政审的作用确实是有,但是对于激情犯罪来说,能有多少效果还是存疑的。
也有人建议外卖、家政这类上门服务,对有过恶性犯罪记录的人设立准入门槛,也是有其合理性的。
痛定思痛,不只是滴滴一家,所有网约车平台,甚至快递、外卖、保洁这些上门服务平台的人员准入和应急响应机制,都必须彻底同步的自查整改,真正做到及时响应,有效预防和预警险情。
防患于未然当然是最好的,对于投诉的处理工作,必须不计成本的细致,惩罚机制必须足够严格。
媒体报道出来的这两起滴滴顺风车乘客遇害案件,从事后报道来看,司机心里都有一个预期:「反正警察不会马上来」。
人对延迟的惩罚都是麻痹的,比如大家都知道抽烟喝酒会导致肝癌、肺癌风险大大增加,但由于侥幸心理,还是很难戒掉。
如果惩罚的反馈是及时的,这些有大胆想法的人会不会有所顾忌呢?
我的老家90年代的时候,曾经连续发生过多起乘客「锤杀」出租车司机的恶性案件。
在一个冬夜,有两名疑犯再次行凶的时候,侥幸逃脱的司机拨通了电台的电话。
在电台主播老程的调度下,全城有上千辆出租车司机发起了全城围堵罪犯的「江城大营救」,一时传为佳话。从此,针对司机的恶性连环劫杀案再没有发生过。
受这件事的启发,「一键求援」发出之后,除了排除误报可能之后及时联系警方,邻近的车辆如果也都可以收到推送,进行会车、跟车询问,在这种即时反馈机制的威慑下,也许惨剧发生的机率会大大降低。
愿逝者安息,生者足戒,每一个花季少女,都可以放心的,打扮的漂漂亮亮的,享受自己24×7的美好青春。
我的朋友在国外乘坐uber的时候也遇到过司机动手动脚的危险情况,她平时人就比较机灵,虽然当时通过和司机周旋化解了,但现在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。
我们不能指望每一个人在遇到这种突发险情的时候,都有这种冷静应对的能力和幸运。
推广一个小知识——
短信报警的号码是12110,接警后会收到回复,所以为了不打草惊蛇,发送车牌号和位置之前,先把手机调成静音。